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一尊唐代石佛拍出近3000万元,纽约苏富比[瓊肯: 中國佛教造像]最新成交记录

发布时间:2018-09-18       浏览次数:1078 次

2018年9月12日上午10点举行的苏富比纽约『琼肯:中国佛教造像』专场将揭开2018

秋季苏富比纽约亚洲艺术周的拍卖序幕。本专场拍品出自已故芝加哥著名藏家Stephen 

Junkunc三世(1978年逝 )收藏,18件精品囊括近千年以来北魏至明代佛教石雕、夹

紵乾漆及铜鎏金造像。一尊十分珍罕的唐代石灰石雕彩绘菩萨立像拍出433.5万美元

(近乎3000万人民币),拔得头筹!合计拍出7,513,250美元值得一提:一尊恢弘巨

大的唐代石灰石雕佛首像可惜此件拍品在拍卖前已被国内学术界关注,指出是来自于龙

门石窟的被盗国宝文物,因此被撤拍!)。














    唐 石灰石雕菩薩立像

    估價   1,500,000 — 2,500,000  美元

    成交价:360万美元(佣金价:4,335,000美元)

        拍品已售 (29,342,087   人民幣

    來源

    Christian R. Holmes 夫人(1871–1941)收藏

    Parke-Bernet Galleries,紐約,1942年4月15至18日,編號386

    Nagatani, Inc.,芝加哥,1962年11月1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慈美與優雅:唐代石雕菩薩像

    康蕊君


    唐玄宗年間,唐朝達到全盛時期,中國造像藝術精彩紛呈。通觀本像,姿態優雅,刻畫自然,衣裙及披肩宛然飄逸,髮髻細密,花飾豐富,屬     此時期中國佛教造像之經典。

    中國石雕佛像傳統,於公元五世紀得到發展。時北魏宮廷尚佛,御令開鑿山西雲岡石窟,後又於六世紀初期在河南龍門及鞏縣建築石窟,編制     龐大,極為可觀。此類宮廷御製石窟造像由當時能匠精製,所訂立之工藝風格,對中國造像藝術影響深遠,並啟發其他獨立造像及石雕。


    魏拓跋建造大型石窟,意在鞏固中原統治,所製佛像,按歷代魏帝形像雕作。故此,該時期佛像並未承襲西亞或中亞風格,而是有意發展中國     自有風格。此時期造像制式及風格化更強,不注重刻畫造像身體自然線條,意在表現其莊重威嚴、遠離世俗的宗教化形象。


    至北齊時期,佛像風格出現明顯變化,工匠開始自由借鑒印度及中亞造像風格。參考河北響堂山石窟之北齊佛像,立像兩腿略分,一腳腳跟微     微離地(安吉拉•法爾科•霍沃等合編,《Chinese Sculpture》,紐黑文及倫敦,2006年,圖版3.78及3.79)。如此姿態,與中亞石窟佛雕造     型特色甚為接近,或循畫作、織品或小型木雕、木龕等自中亞引入中原。可比較新疆龜茲壁畫菩薩像,面容清晰展現西亞特徵,而刻畫姿態則     與北齊佛像相近;此外,亦可比較甘肅敦煌莫高窟北魏造像(《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卷16,北京,1989年,圖版184及195;及《中國石     窟.敦煌莫高窟》,北京,1982年,卷1,圖版20、21及23)。


    唐代初期,佛教造像風格轉向寫實,比較一例,製於七世紀後期武則天在位期間,菩薩造像更近人形,身軀微側,姿態自然。(《中國美術全     集:雕塑編》,卷11,上海,1988年,圖版183及《龍門石窟展》展覽圖錄,美秀美術館,無出版,2001年,頁62)。


    佛像形像向寫實風格的完全轉變見於盛唐。此時期造像著重美觀,感觀豐盛,以接近人形、外表臻美之形像傳達宗教信息,易於贏取大眾接       受。佛教石雕造像於此時踏入完全成熟期。除石雕外,銅、陶及木製造像亦呈相近風格。此時期無疑是中國造像史上最為出眾的時期之一,時     之造像當屬中國寫實風格藝術臻品佳例。


    唐代佛教大為盛行,對社會所有階層均有重大影響,時佛寺廟宇大批興建,僧人還可減免賦稅,後雖因會昌滅佛一度稍有呆滯,卻未久及而又     迅速復甦。


    唐玄宗本人雖更尚道教,卻對密宗佛教充滿好奇,其他唐代貴族,亦大多對密宗深感興趣。印度密宗高僧於大唐為皇族弘法,備受朝廷器重,     為皇帝主持各項儀式及法事。此外,宮廷御令製作造像亦持續活躍,從唐代首都長安大明宮側安國寺(710年建)遺址出土之精美白大理石雕     像即見。安國寺屬密宗佛教真言宗,所出土之大理石像均見描金繪飾,華美精細,若無宮廷支持,實難成之。


    當某段時期宮廷對佛教支持稍有減弱,藝匠或因而轉向取悅民間信徒,更需突出佛像之華美外表。本像身軀婀娜,線條柔雅,身體重心置於一     側,腹腰豐滿細緻,衣袍纖薄貼身,隱露雙腿,正屬盛唐石雕佳例。本像雖無明確性別特徵,然其像首髮髻華麗,表明為女性形像,面容慈       和,平靜恬雅,應為觀音形像。


    本像風格雖屬同時期典型,相近作例卻頗為鮮見。其整體風格與同時期石窟造像相類,然本地工匠基於石窟風格之上再發展出各自特色,亦不     足為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乃中國北部石窟之一,共二十一窟,包括自北魏末年至唐代年間造像,佛像輪廓柔和,其中部份石雕風格華麗,     屬盛唐時期。比較天龍山石窟三尊作例,其一位於原址,圖載於《天龍山石窟》,北京,2003年,圖版124;另一例現存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37.329)(圖二);例三現存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缺首(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 編,《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舊金山,1974年,圖版108)。整體而言,天龍山菩薩像身軀及面龐均較本像更為豐滿。


    另可比較龍門石窟兩尊作例,時代與本像相近,亦原屬瓊肯收藏,售於紐約佳士得1995年9月21日,編號301及302;前者載於喜仁龍,《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倫敦,1925年(重印於曼谷,1998年),圖版464,後易手於紐約佳士     得1999年9月16日,編號18;後者則原售於倫敦蘇富比1946年11月22日,編號56。上述例像身型均較本像壯健。


    本像所展示之同期雕刻風格,亦可見於石碑,如見松原三郎,《中国仏教雕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3,參考圖版656b、658b、660b、     663a及670,作例出自盛唐或較早時期。


    本像曾屬 Christian Holmes 夫人(1871-1941)收藏(圖三)。Holmes 夫人乃著名美國收藏家及慈善家。其收藏包括中國青銅器、古玉         器、唐代金銀器、各代陶瓷器、銅鎏金及石雕佛教造像、其他各式工藝品,以及日本、暹羅、印度、波斯及希臘古董等。夫人的這些珍藏與一     些頂級的英國及法國家具曾並列展示在其坐落於紐約長島的宅邸之中。Holmes 夫人曾於1929 年出借藏品給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舉辦的《中       國藝術展》,為當時四位出借展品的美國藏家之一。除此外,她還曾借出二十多件藏珍給1935至1936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國際中國       藝術展》。Holmes 夫人在其丈夫離世後,為紀念亡夫,成立了一所醫院及慈善基金會。她同時還是愛樂樂團協會及大都會歌劇院的主要贊助     人。





    隋 / 唐初 銅鎏金觀音立像

    估價  10,000 — 15,000  美元

    成交价:9万美元(佣金价:112,500 美元)

    來源

    盧芹齋,巴黎

    大維德爵士(1892-1964)收藏,至1939年11月

    弗蘭克•卡羅(盧芹齋繼任人),紐約,1953年2月26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此尊觀音菩薩金姿寶相鑄造精良,雖依隋代經典之制,然趨唐代豐腴之韻。身形婀娜,體態俊雅,如是造型早在此像已見濫觴,後至唐代愈       加發展。

    隋唐所塑觀音形象多具貴冑氣概,佩寶珠,戴華冠,一手托淨瓶,為信眾調苦解厄,綿延福壽,一手持楊柳,亦有除病祛痛之效。


    可比一相類隋代觀音像,載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研究:特に金銅仏及び石窟造像以外の石仏についての論考》,東京,1966年,圖      版293。另有二例,傳乃隋代成熟期風格,其一,紀595年,倫敦大英博物館蓄,其二,東京細川氏藏,均錄 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東京,1967年,圖版49及50。




      唐 大理石雕象首殘像

     估價  50,000 — 70,000  美元

     成交价:22万美元(佣金价:275000美元)

     來源

     弗蘭克•卡羅(盧芹齋繼任人),紐約,約1959年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象在佛教中的形象有著多重意義。中國大乘佛教常見普賢菩薩騎象,此外《本生經》亦有記載大象捨己救人,以及六牙象王等。本像刻畫象        眼往上方凝望,頗有依戀之意,象首則向前,保持騎者(即應為普賢菩薩)穩定安坐。

     比較數大理石例,其一出土自西安北部,現存於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圖載於《The Glory of the Silk Road: Art form Ancient China》,        The Dayton Art Institute,代頓,2003年,編號78。另一例售於紐約佳士得2008年3月19日,編號392。此外尚可比較白釉象形燭臺數例,      包括紐約蘇富比曾出售一例,象身裝飾華麗,售於2001年10月17日,編號96,另一例售於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編號3102。


     中國藝匠所塑造的大象形象,象首多飾T形束帶,可見前述例作。本像象首則飾對角十字交叉頭罩,與部份犍陀羅作例相近,包括一片岩例,      現存於大阪正木美術館,斷代二或三世紀,圖見《「墨の彩」:正木美術館開館30周年記念展図録》,根津美術館,東京,1998年,編號82,      售於紐約蘇富比2012年9月11日,編號104。正木美術館所藏作例刻畫頭罩覆蓋象面,或更接近實用騎具形像,而本品則僅遮蓋象首頭頂,更      偏裝飾性,明顯具備漢象造型傳統,但亦可見其受了外來石雕風格影響。




北魏 砂岩石雕飛天像

估價  100,000 — 150,000  美元

成交价:29万美元(佣金价:362500美元)

來源

山中商會,1943年4月

弗蘭克•卡羅(盧芹齋繼任人),紐約,1961年11月15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展覽

科學與歷史博物館,沃斯堡,德州,1953年12月

休斯頓美術館,休斯頓,德州,1953年12月

洛爾藝術博物館,科勒爾蓋布爾斯,佛州,1954年9月

漢庭頓,帕薩迪納,加州,1954年10月

哥倫比亞藝術博物館,哥倫比亞,南卡羅來納州,1956年2月

相關資料

本像刻畫飛天雙手高舉,蹲跪供奉,甚為獨特。其細節作淺浮雕,面容刻畫細膩,七分面造型,屬北魏石雕典型風格,尤多見於雲岡及天龍       山等重要石窟。本像飛天窈窕優雅,面帶靜謐微笑,含蓄莊嚴,令人動容,原應屬於一組巨大造像群。

本像姿態動感豐富,結高髮髻,應屬飛天造型。飛天出自印度文化,屬於仙女,北魏期間,飛天形像常見於佛壇、三尊像及石窟,營造淨土       曼妙氣氛。飛天多為仙女形象,起舞奏樂,伴於諸佛菩薩四周。蹲跪飛天造型並不常見,唯可比較一石灰石浮雕例,飛天姿態與本品相近,       出自戴潤齋收藏,售於香港蘇富比1997年4月29日,編號713,並載於《般若寶相:靜雅堂藏中國佛像藝術》,台北,2016年,圖版5;另一     例見於河南省洛陽附近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後壁,圖見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1.龍門石窟雕刻》,上海,1988年,圖版40。


比較數件砂岩石作例,雕刻風格相近,見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六號石窟壁上刻有數像,圖載於《雲岡石窟》,北京,1977年,圖版17及         18;另比一例,尺寸較小,據載源自雲岡石窟,曾屬瑞士 Bjorkman 收藏,圖載於《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Stone Sculptures》,盧芹     齋,紐約,1940年,編號13,圖版8,並展於《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Northern Wei to Ming》,埃斯肯納茨,紐約,2002       年,圖版3;另一例售於倫敦佳士得2000年11月15日,編號79。


尚有一飛天例,懷抱琵琶,現藏於巴黎賽努奇博物館,圖載於《Arts De L’Asie. Au Musée Cernuschi》,巴黎,2000年,頁91;另一例       售於紐約蘇富比2005年9月22日,編號12。





唐初 大理石雕雲獸紋畫像石

估價  150,000 — 250,000  美元

成交价:24万美元(佣金价:300000美元)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畫像石或為墓陵裝飾構件,置放於棺室牆或門上以為裝點。淮安王李壽墓棺室四壁及門週所飾畫像石便與此相類似,其上亦浮雕神獸及相       類祥雲紋,現貯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著錄於安吉拉•法爾科•霍沃等編,《Chinese Sculpture》,2006年,北京,圖2.39。李壽(唐     高祖之從父弟)墓建於貞觀五年(631年),位於高祖李淵之獻陵內。同時代其他墓寢多以壁畫為飾,或作石刻線畫,如李壽墓之浮雕裝飾風     格生動明快者,甚為少見。此般對比及差異,或證此類畫像石應特為皇親國戚、貴官顯宦陵寝所專製,用以護佑亡靈。

南梁蕭宏墓石碑亦可資參考,刊載於姚遷及古兵著,《南朝陵墓石刻》,北京,1981年,圖版55及56。蕭宏於天監元年(502年)受封臨川       郡王,普通七年(526年)薨。蕭宏墓石碑主面由八塊正方形小碑拼組而成,其上浮雕神獸雲紋。本品雕刻瑞獸體態愈加健壯強實,雲紋亦更     趨風格化,故於年代上應稍晚於蕭墓石碑例。

    







北齊 天保十年(559年) 大理石雕思惟菩薩三尊像

估價  300,000 — 500,000  美元

成交价:40万美元(佣金价:495000美元)

銘文:

天保十年潤月 比丘禺獻比丘道宥敬造白玉像一軀 上為皇帝陛下 又為師僧父母 法界眾生 含靈抱識 俱時成佛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北齊一朝,兼容並蓄外族文化、思想及信仰,本土風貌因而大為充盈,無論宗教或非宗教藝術方面,均乃中國藝術史上最氣象鬱勃時期之           一,佛教造像輝煌成就在此一朝可謂登峰造極。北魏造像手法惟承南亞、中亞範式,時至北齊乃臻成熟,自成一格。然鑑觀北齊造像,仍顯       虔敬莊嚴,慈靜平和,尚未見唐代造像明快、婀娜之態。

本品三尊像呈河北曲陽大理石造像的簡約風格,主像面容刻畫細膩,尤為突出,以曲陽典型淺浮雕刻成,僅手部以高浮雕刻畫。左右尊者以       更淺浮雕刻製,手法更為簡約,效果和諧莊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二百五十一尊1953至1954年出土自曲陽修德寺的相近造像,其中一件載       於馮賀軍及達微佳,〈思.探─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佛教造像考古發現〉,《紫禁城雜誌》,2017年(5),頁117。該坐像尺寸較大,姿態沈       穩,刻天保二年(551年)款。此組修德寺造像當中,有超過一百尊刻北齊年款。


另可比較數例,其一現藏於浜松市美術館,刻天保八年款(557年),載於松原三郎,《增訂中国佛教彫刻史研究》,東京,1995年,卷           2,圖版396,同書並載兩例,刻工較簡,圖版429a及b。

本品主像思惟造型乃此時期佛像最具特色之一。除非造像刻款表明,此類造型佛像身份一直未有定論,說法主要有二,一為悉達多太子(後       得道為釋迦牟尼佛)、二為乃彌勒菩薩,四、五世紀期間主要為前者,550年後則多為後者(見展覽圖錄《走向盛唐》,大都會藝術博物     館 ,紐約,2004年,頁266)。


許湘苓文章〈Visualization Meditation and the Siwei Icon in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詳盡分析,六世紀期間社會政治動盪,促成       供奉彌勒菩薩、期望登兜率天之信徒漸多,詳見《Artibus Asiae》,卷62,號1(2002年),頁5-32。 其時冥想流行,思惟形像亦於同期         漸漸常見,相關經文要求信徒潛心靜思,觀望指定物件或法器以達目標。冥想時思想彌勒菩薩形像之法,主要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       率天》,此經由沮渠京聲漢譯於五世紀中期。許氏並述,具創意之中國信徒取傳統佛教沉思形像,加上「思惟」一詞,為該形像注入新意           義,以之代表彌勒信徒作冥想姿態,思索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之情境(前述出處,頁27)。當時信眾冥想之寺廟,多作佛教淨土裝飾,故       此彌勒信徒訂製如此思惟造像,奉於寺廟,期望歸往彌勒菩薩兜率天,永離苦劫。


     





北魏 石灰石雕菩薩首像

估價  80,000 — 120,000  美元

成交价:13万美元(佣金价:162500美元)

來源

愛麗絲•龐耐,紐約,1954年6月19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像佛冠屬北魏典型,與河南龍門、鞏縣石窟彌勒及菩薩像尤為相近。此二石窟均由北魏宮廷御令興建,無疑對佛教造像發展影響關鍵。

此類北魏造像,表現當時美學標準,面容刻劃風格突出,首形修長,五官細膩,頂戴高冠,突顯線條之美,營造空靈氣韻,實乃佛教追求超        脫世俗純潔簡淨之表現。


與本像相近之例,多源自龍門石窟,包括兩尊菩薩坐像,現存於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圖載於喜仁龍,《Chinese Sculptures in the von        der Heydt Collection》,蘇黎世,1959年,圖版11-2。再比三例,亦源自龍門,載於《中國美術全集》,卷11,上海,1988年,圖版52-        4;此外尚有一例,斷源龍門,載於 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 編,《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東京,1974年,圖版34;另有一例,屬台北儲小石收藏,見於《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        1983年,編號9。亦見一例,佛冠相類,售紐約蘇富比1981年11月6日,編號55。另可參考三首像例,分別售於倫敦蘇富比1980年12月16   日,編號435、紐約佳士得1997年3月20日,編號122及1985年6月6日,編號529。

     9

北魏 石灰石雕維摩詰居士像

估價  120,000 — 150,000  美元

成交价:20万美元(佣金价:250000美元)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坐像刻畫維摩詰居士典型形像。維摩詰乃大乘佛教經書《維摩詰經》主角,此經文采豐富,深奧玄妙,中心思想乃「不二法門」,指超越世間種種之相對性,悟入無二無別,平等一如之境地。維摩詰能言善辯,為優婆塞(侍奉如來佛之居士),與諸位菩薩辯論,深顯其智慧及修行。此經深受中國貴族文士愛戴,許多刻畫維摩詰之書畫、壁畫及石雕隨之而生。經傳中有維摩詰示疾典故,故其刻畫形像多為依靠姿態。維摩詰居士最早期之典型形像,據傳為東晉名家顧愷之所繪。

本像輪廓分明,衣袍層疊,石灰石呈深灰色,雕刻屬河南洛陽南部龍門石窟造像風格。工匠圍繞口部刻一道深紋,營造慈悲祥和面容。斜肩及層疊衣袍,則以淺浮雕刻成,突顯整體構圖之線條感。鑑於本像尺寸,可推斷其或屬於一座刻畫與文殊菩薩辯論、眾尊及徒弟在旁觀看情境之佛殿或石碑。


可比較雲岡石窟所雕維摩詰居士像,尤見窟VI一論法像例,錄水野清一,《雲岡石窟》,京都,1951至1956年,卷III,圖版31(圖一)。此像頭帶弗裡吉亞式帽,腳穿高靴,手持麈尾扇,而非中式羽扇,可見其風格仍受外來影響。鑑觀雲岡石窟眾維摩詰像,可見其形象漢化的演變。到了六世紀,維摩詰手中持扇及服飾已然不見外來因素。繼至唐代,維摩詰論法形象更加發展,經文故事畫像開始普遍,數量亦開始超越石雕造像。


另可比較數尊龍門石窟作例,風格相近,包括三尊菩薩像,載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1.龍門石窟雕刻》,上海,1988年,圖版53-5;另比一飛天例,出自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售於紐約蘇富比2007年3月19至20日,編號506。另可比較數維摩詰居士像例,載於《龍門石窟》,北京,1980年,圖版112及李文生編,《龍門石窟門裝飾雕刻》,上海,1991年,圖版139。





隋 / 唐初 石灰石雕羅漢首像

估價  15,000 — 25,000  美元

成交价:3万美元(佣金价:37500美元)

來源

Nagatani, Inc.,芝加哥,1952年12月20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像表現力豐富,具備隋代及唐代初期佛教石雕特色。比較一僧首像例,原為坐像,應出自北響堂山,曾屬山口收藏,現存於大阪市立美術館,錄於《中国の石仏 : 荘厳なる祈り》,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1995年,編號44。另比一唐代僧首像例,現存於國立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圖載於喜仁龍,《Kinesiska och Japanska Skulpturer och Malningar, Nationalmuseum》,馬爾默,1931年,圖版26。






唐 銅鎏金觀音坐像

估價  10,000 — 15,000  美元

成交价:9.5万美元(佣金价:118,750美元)

來源

Nagatani, Inc.,芝加哥,1956年11月1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觀音造像半跏而坐,坐姿閒適,綽約優雅,可見唐代以銅鎏金鑄像塑形、傳情表態之技藝已相當成熟。同時其他材質之造像亦呈百花齊放之勢,異彩紛呈,且造像風格均為豐腴圓潤之態。

可比一七世紀中期較小菩薩像(高10.2公分),原屬 Ivan Hart 舊藏,圖見 Hugo Munsterberg,《Chinese Buddhist Bronzes》,東京,1967年,圖版66。






北魏 砂岩石雕脅侍像

估價  50,000 — 70,000  美元

流拍

來源

弗蘭克•卡羅(盧芹齋繼任人),紐約,約1959年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脅侍像雕刻風格近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造像傳統。該石窟主要建於398至494年,其時平城(現今大同)為北魏都城。此類造像身姿婀娜曼妙,表情端祥謙實,可謂當時審美之典範。可見一浮雕作例,刻畫飛天及菩薩,錄《雲崗石窟》,北京,1977年,圖版38

雲岡石窟傳統脅侍像甚為罕見,可比較一觀音立像例,曾屬山口收藏,現藏於大阪市立美術館,錄於《中国の石仏 : 荘厳なる祈り》,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1995年,編號10。











東魏 / 北周 石灰石雕佛立像

估價  300,000 — 500,000  美元

流拍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品形制傳承六世紀中葉佛造像之盛行樣式,此類風格造像以東魏一朝為代表,集各地造像所長,融會貫通,至六世紀下半葉趨於成熟。此尊佛像歷千餘載猶保存完善,誠為可貴,所雕佛祖面容和善,笑靨溫藹,滿含慈悲、上智之情韻;衣袍簡素質樸,不禁教人托想釋迦牟尼冥思入定而悟道成佛時之衣著相貌。

約公元一世紀,佛教便已傳入中國,然直至四世紀以後,方漸成風氣,信徒日增;至五、六世紀呈蓬勃興旺之勢,招提櫛比,寶塔駢羅,僧院、尼庵星羅棋布。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河南洛陽,此後京師便為佛教傳播中心;北魏末期,只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便有近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佛寺(參自《Return of the Buddha. The Qingzhou Discoveries》,皇家藝術學院,倫敦,2002年,頁24)。佛國洛陽之寺院多為專人指派營建,陳設奢華富麗,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王公巨賈競相供奉,慷慨善施。


除洛陽地區,山東青州又為一佛教藝術製作中心,其周產石灰岩,出品佛像質量上乘。公元469年,北魏擴土至山東半島,經數十載(五世紀末),佛法便已普照此地。青州龍興寺窖藏曾出土大批六世紀時期佛造像,足證當時佛教興盛之勢,以及青州為佛像主要製作、供應之地。


本尊佛像與青州造像頗為相似:開臉精緻清遠,笑容淺淡寧和;螺髮肉髻形制嚴整緊密。可比兩例東魏三尊像,主尊佛造型與本品甚為相像:鵝蛋臉面,彎眉杏眼,笑意盈盈,一如孩提無邪純摯,展並錄於《Return of the Buddha. The Qingzhou Discoveries》,前述出處,編號4及8。另見一東魏至北齊佛首例,錄於《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北京,1999年,頁90;仍存三類例,北魏至東魏,刊於《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濟南,1999年,圖版101、103及105。


北魏分崩離析後,北齊、北周兩朝對立東西,各自為政,時局變遷對於中國佛教藝術之影響可謂深遠。加之印度貴霜王朝時期犍陀羅及秣菟羅兩地造像藝術隨絲綢之路傳至中國,極大變改本土造像表現形式,此番變化觀龍門、雲岡石窟造像便可了然。多笈王朝時期佛造像風格備投北齊皇室所好,講究輕紗透體,衣褶瀲灩如波,以突顯形體之曼妙,故而北齊佛造像風格亦隨之遞演,推陳出新。北周雖亦受影響,然皇室更鍾情於碩健之感,追求面容圓潤,五官飽滿之開臉,恰如本品。可比一銅像例,尺寸較小,售於香港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編號2901。











宋至明初 石雕羅漢首像

估價  150,000 — 250,000  美元

成交价:76万美元(佣金价:927,000美元)

來源

美國總領事 Angus Ward(1893-1969)收藏,1931年得於中國

Richard Ravenal,Asian Gallery,1969年1月20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例羅漢首像精雕而就,細節處面面俱到,所定格之神韻靈妙逼真,栩栩如生,加之其尺寸碩然,著實叫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整體雕塑打磨圓潤,起伏自然、錯綜曲折之弧面活現頭骨輪廓,額骨見數道陰刻紋,線條流暢卻深入三分,使整體造型愈加深刻。前額、眼週及嘴角皺紋簡潔利落、絲縷分明,精準素描出年長智者面容特徵,更強化雕塑立體視效。羅漢雙眼微闔,低眸而視似冥思入定,威而不怒;嘴角略揚,笑容平和慈悲,傳達悲天憫人之情狀,是為羅漢首像之典範。

羅漢為釋迦牟尼佛之得道弟子,壽盡前雖已修成正果卻拒入涅槃,仍留世間守護佛法,教化度眾。羅漢法力超凡,集萬物智慧和靈性,脫離貪嗔癡妄;其形象於宋代備受推崇。李松認為,有宋一朝,各佛教宗派皆渴求正統,羅漢便成為連接自身教派與佛陀之直接紐帶。與此同時,敬造佛像以求精神慰藉的供養人日繼增加,故而尺寸巨大、形象寫實之羅漢造像大量問世,並見諸於各類材質,例如瓷塑、泥塑及石像。羅漢像多以十六成組、或十八成組、甚至五百成組之形象出現,被供奉於寺廟、佛窟,信徒借其寄思修身,參禪悟道(參自李松,〈From the Northern Song to the Qing〉,《Chinese Sculpture》,紐黑文,2006年,頁389)。


可比一例相近宋羅漢首像,藏荷蘭萊頓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載於《海外遺珍:佛像》,卷1,台北,1986年,圖版14(圖二)。另可參考一石灰石羅漢首例,尺寸略小,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5日,編號2835;又見兩大理石質較小作例,均售於紐約蘇富比,其一售於2004年3月23日,編號630;其二為盧芹齋及戴潤齋遞藏,先後二度亮相紐約蘇富比拍場,分別為2011年3月22日,編號270,以及2011年9月19日,編號319。此外,一明代羅漢首像亦可資參考,貯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60.74。










北周 / 隋 大理石雕菩薩立像

估價  400,000 — 600,000  美元

流拍

來源

購於1952年9月之前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出版

〈Oak Park Resident Keeps Priceless Collection of Oriental Art in Bomb Shelter〉,《芝加哥論壇報》,1952年9月7日,部III,頁1

相關資料

觀其容貌、衣飾,此尊立像頗顯皇家風儀,集北周至隋之韻致於一身。北周至隋,造像甚稀,大理石雕且精工卓絕如斯者,尤難求得。或比一對菩薩立像,最為相近,然身形略小(79公分),1992年發掘於陝西省西安市,現貯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曾展於《走向盛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2004年,編號170;另一例,亦略小,大理石造,斷為隋代,1963年自陝西省藍田縣孟村鎮出土,刊於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2,圖版534b。由上述三例可推知,此尊立像亦出自西安一帶。大理石造像殊為罕見,且重光之地皆在北周帝闕長安(即今西安)附近,似為大理石造像專供皇室之說提供佐證。

公元553年,中原西北(西魏政權)併吞蜀地,時局之變對北周菩薩造像影響深遠。北周造像尤好華美衣飾,此風格源於西北,傳自天竺,為蜀地佛教藝術奠定基礎。有如此尊,其時造像穿戴富麗,佩珠玉、束華冠,以彰寶相莊嚴。


此尊雖存北周遺韻,形軀筆挺,面容方正,鼻寬唇闊,然身量棄圓碩、取頎長,乃見隋代風尚。帔帛盤肩,前後交結,扣於腹背,頸飾正中另懸珠穗,垂至纖腰。手部形態承自早期造像,古樸厚實,別有意趣。


此尊立像,左手持淨瓶,右手缺失,或曾持楊柳枝,皆乃觀音菩薩所特有。比一石灰石例,稍小,依銘文知,造於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左手亦持淨瓶,錄松原三郎,出處同上,圖版350a及b,同錄一像,斷代不詳,圖版350c。有三尊石灰石菩薩像,身形魁偉,雕工精細,亦傳為北周末至隋初所造,風格均與此尊可比;其一,賽克勒雅蓄,現存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編號S3342;其二,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載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10年,頁173,圖版A16;其三,貯明尼亞波利斯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刊《海外遺珍:佛像》,台北,1986年,圖版60。


相類隋代大理石雕可比一例,1979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鎮紅星村,現存岐山縣博物館,圖見王文耀及付梅林,〈隋代漢白玉造像〉,《收藏》,2010年,卷12,頁67,圖版4;及一例,藏陝西曆史博物館,錄松原三郎,前述出處,圖版534b。








唐 銅鎏金佛像臺座

估價  40,000 — 60,000  美元

成交价:4万美元(50000美元)

後加銘文:

大魏熙平元年十月八日 林師德為亡父母己身眷屬一切眾生敬造尊像

來源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此臺座赫然奪目,應原奉佛三尊像,現座上仍留有護法像三尊,時曾隨侍左右。臺座下沿飾鋸齒紋,護法天王體格魁梧,臺角作圍欄,此均為唐代中至晚期風格。

唐代佛像臺座,存世者若干,所奉造像多有變改或經後配。可比中唐二例,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錄 René-Yvon Lefebvre d'Argencé,《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東京,1974年,圖版92-93。另比一例,貯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載 Hugo Munsterberg,《Chinese Buddhist Bronzes》,東京,1967年,圖版119,依作者述,該例為拼配而成。










北齊 / 隋 砂岩石雕觀音首像

估價  300,000 — 500,000  美元

流拍

來源

Nagatani, Inc.,芝加哥,1951年11月1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本尊首像眉目端雅,容貌安恬,逸群而出塵。面龐圓潤,配以華冠,相得益彰;冠上精雕花卉及波浪紋,既呈北齊菩薩裝飾風格,又見隋代造像三面之制。五官分明,屬北齊特徵,雙頰飽滿,冠飾富麗,則兼隋代韻致。隋人造像,崇尚自然,亦承前朝,以完美身相展現佛法清淨,勢之所趨,於此像已見端倪。

北魏皇室尚佛之故致使菩薩造像隨之風靡。六世紀初葉,北魏宮廷於河南龍門、鞏縣開鑿石窟,工程浩大,於該時期中國造像影響深遠。所造佛像或坐或立,兩側輔以脅侍菩薩,是為典型。除石窟中宏偉造像外,另見大量造像碑,亦以主佛居中,菩薩分侍左右,與石窟寺一脈相承。


六世紀,時局動盪,政權頻更,中土佛教亦風行草從,諸般影響於其時宗教藝術即可窺見。現世渾濁,為尋超脫,廣大信眾皈投淨土宗,供奉阿彌陀佛(或菩薩,如觀世音等),以求往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故而,六世紀中晚期,菩薩造像多如雨後春筍,本像及大量同期造像皆湧現於此。隋朝天子大興土木,立佛塔,建佛寺,造佛像,借助佛教信仰一統天下。佛教治國下,東歐亞大陸交流密切,佛法與藝術自南亞、中亞傳入中土,又經中土遠播朝鮮及日本。一時,四海之內,造像形貌氣象萬千。


砂岩石雕鮮有本像之類者,大小如斯者更罕。本像雕工審慎,妙相莊嚴,可與山西天龍山石窟比對,且與16窟斷代北齊之造像甚為相近;可見幾例菩薩首像,載《天龍山石窟》,北京,2004年,圖版145-147、151及156。相類首像另有三例,據傳均出自天龍山,其一,貯明尼亞波利斯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編號MIA.L2015.172.8;其餘二例,藏根津美術館,東京,編號NZM.20081及NZM.20065。仍比一觀音像,蓄底特律美術館,館藏編號26.128,銘文紀581年,據喜仁龍研究,系陝西或河南所出,錄《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1及4,紐約,1925年,圖版305。


1922年,喜仁龍實地造訪後評述天龍山造像所用砂岩極為脆弱,故多有殘損缺失。其書中記「天龍山之石,質軟含砂,較難抗損。有造像局部已受水銷蝕」(前述出處,頁55)。因所用砂岩鬆軟可塑,天龍山造像雖易招毀損,然其秀逸之姿、靈動之態,有如本像,亦得益於此。








南宋 夾紵乾漆羅漢首像

估價  50,000 — 80,000  美元

成交:7万美元(佣金价:87500美元)

來源

Nagatani, Inc.,芝加哥,1959年11月2日

史蒂芬•瓊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相關資料

寫實風格之佛像,在宋代尤受歡迎。本像所用之夾紵乾漆工藝,與造像滿富表現力之風格渾然吻合,所成宗教造型之寫實度,其他材質及手法難及。

乾漆夾紵起始以木柱為蕊,泥塑作模,貼蘸漆麻布以為胎。復施重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後割開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餘薄麻漆層,脫胎成像。此法工法繁複,製作艱鉅,大費周章,加上乾漆纖巧,易於損壞,故此現存宋代宗教夾紵乾漆造像甚為鮮見。


比較一羅漢首像,現存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出自 Charles B. Hoyt 收藏,曾展於《The Charles B. Hoyt Collection. Memorial Exhibition》,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952年,編號533。另比一例,斷代遼至金,現存於堪薩斯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圖載於 Laurence Sickman 及 Alexander Soper,《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巴爾的摩,1960年,圖版82。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