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古寻珍

赏古寻珍

简说古代石刻造像的材料内涵

发布时间:2019-10-15       浏览次数:617 次

东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造像时提及:“浮屠(永宁寺塔)北有佛殿一

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

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可惜的是,世间奇巧珍品,在不久后的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公

元534年,永宁寺塔毁于大火,余烟经三月不灭),仅在遗址中存有些许泥塑残片供今人发

掘。不过,与永宁寺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却在历经千多年后,依然存有开凿时的光彩。可

见,在佛教造像中,石质材料是最能经受岁月洗礼的,可以开凿大型石窟,也能制作精美的

单体造像,并且易于精细加工,便于后期赋彩。


最早的石刻佛像,见于佛教美术开始的东汉墓葬中,那时人们对于佛像的理解,是将其

作为一方外来神仙对待的,佛像形象极为粗简。十六国时期,佛教美术开始盛行,出现了一

些石质造像塔(图1),其上的佛教造像外来特征鲜明。真正形成规模化和造像高潮,始于北

魏中期开始开凿的云冈石窟。

                                        图1.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北凉承玄元年(428)高善穆造佛塔

云冈石窟的第一期洞窟有5个,称为昙曜五窟(图2、图3),这五个洞窟中的主尊,象征

北魏开国以来五位皇帝,是当时“皇帝就是当今如来”观念的体现。文献记载,在这五窟开

凿之前的五级大寺内,有为开国以来五位皇帝铸造金铜释迦佛像的史实,昙曜五窟的开凿,

可视作这种金铜造像的石刻扩大版。

                                                                                                                                             图2.云冈第19窟南壁上层摩睺罗授记

                              图3.云冈第18窟主尊佛像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材料的改变,二是造像理念的转化,两个内容密切相

关,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材料改变,影响到造像尺寸的把控,雕刻技法也会随之发生变

化。理念的转化,是指寺院中的金铜佛像换成高大雄伟的石窟寺造像后,隐含其中的偶像崇

拜和为皇帝建立纪念碑的内涵得以彰显(图4)。

                                       图4.云冈第16窟主尊佛像

相对于云冈石窟而言,龙门石窟的石质要硬很多,开窟造像的难度也因此大于前者,北

魏宣武帝计划开凿的宾阳三洞工程,在北魏之世也只是完成了其中的宾阳中洞(图5),南、

北两洞则要晚至唐代才完工。这种硬度相对较高的石灰岩,在开凿大型洞窟时颇费周折(图

6),但在可移动的单体造像中,这种不足变成了彰显造像技艺的凭仗,龙门石窟影响下的山

东、河北北朝石刻造像,就是此中的典型代表。


                                                                                           图5.龙门宾阳中洞主尊佛像


图6.龙门奉先寺北壁唐代造像

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北部,在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的石刻佛像中,出现了袈裟衣

纹作锯齿般起伏的雕刻样式(图7),这是来自于此前流行的金铜佛像。这种借鉴其他材质造

型语言、视觉特征极为显著的石刻造像,在该地区流行时间并不长(大约十来年)。

图7. 广饶杨赵寺村皆公寺遗址出土
北魏孝昌三年(527)造像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纪年石刻造像中,其衣纹先是采用相对平伏的片形叠加的阶梯

状,进入东魏后则以阴线刻为主(图8、图9),两种造型技法,皆适合于石材雕刻,更重要

的是,这种硬度颇高、质地细腻的石材,完美实现了匠师的创作意图,此中不仅是华丽精美

的背屏式造像(图10),还是单纯雅致的单体圆雕造像(图11、图12),都是北朝时期佛教

造像的经典之作。


图8.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9. 青州酒厂出土东魏背屏式造像


图10 .青州东魏背屏式佛三尊像


图11.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圆雕佛像


图12.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齐彩绘贴金佛立像

与山东相邻的河北中南部石刻造像,是以曲阳和邺城为中心展开的。太行山东麓盛产一

种洁白且半透明的汉白玉,用这种石材雕刻的佛像,被称之为白石造像。曲阳白石造像的兴

起时间大约与山东北部青州系石刻造像同时,北魏正光年间以来的十多年间,石刻佛像袈裟

衣纹也流行那种锯齿状的雕刻样式(图13),此后的东魏至北齐,则是以贴身阴线刻为主。


图13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北魏正光元年(520)王女仁父母造像

北齐时期,曲阳和邺城地区白石造像皆极为精美,特别是那种带有华丽背光和龙华树、

飞天伎乐造型的造像,将汉白玉那种玲珑剔透的高超雕刻技艺展现无遗(图14、图15)。可

以看出,同属中原北北方北齐时期东部地区,山东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石刻造像,因为石材不

同而呈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图14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北齐天保八年(557)张延造思惟菩萨像



图15.邺城北吴庄出土北齐佛七尊像

值得提及的是,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其样式来源分别受到河西、南朝和中原北方等多

方面影响,不过,这些佛像的衣纹表现,却皆以模仿当时石刻造像特征为要旨(图16)。相

似情形,在陇东、河西及敦煌石窟的北朝泥塑造像都存在,充分反映出当时石刻造像的主流

地位。


图16.麦积山第135窟西魏佛像

另外,在关中地区还出现了砂岩、玉石雕刻的造像,前者多以造像碑的形式出现(图

17),后者以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隋代交脚弥勒像为代表(图18),均彰显出相应石质材

料特征。


图17. 陕西华县瓜坡出土

北魏建明二年(531)朱辅伯造像碑


图18.西安市南郊塔坡清凉寺出土
隋代交脚菩萨像

唐代以后的石窟造像,对于石质的理解,并没超出北朝的范围,只是在造像形制、宗教

内涵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图19)。其他单体造像,侧重向雕刻工致、体型小巧的方向发

展。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