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纹饰之美︱青铜器

发布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731 次

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在中国商周时代成为最主要的器具材质。中国的青铜时

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晚期

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连珠纹,但因为夏代晚期

青铜容器至今还发现的很少,纹饰资料不丰富。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大发展的时期,商周时代青铜

器纹饰,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兽面纹类、龙纹类、凤鸟纹类、各种动物纹类、火纹类、各种兽体

变形纹类、几何纹类和人物画像类等。


 兽面纹类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之名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纹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更为胜,因

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和构图形式,而饕餮纹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

饰并非如此。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

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

开的体躯或兽尾。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龙纹类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夔纹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这是引用了古

籍中“夔一足”的记载。其实,按照孔丘的解释是得夔一已足,而非夔是一足的动物,实际上一

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形象。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按

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等



凤鸟纹类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鸟纹的特征是比较形象。



最早的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在青铜器上,虽然商代早期和中期已有变形的鸟纹,但常布置在

纹饰中比较次要的背衬地位。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时,青铜器纹饰中凤鸟纹大量

出现,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有人称之为凤纹时代。

各种动物纹样 


马、牛、羊、鸡、犬、豸等六畜,象、鹿、犀、虎、兔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

蜗身兽,是青铜器动物纹的主体。


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蟾蜍等不能独立,无所归属,也都列入动物纹。这些

动物在青铜器上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物

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上不能列入兽面纹,应该做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虎纹、牛纹、象纹、

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


各种兽体变形纹 


兽体变形纹的主体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实生活

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



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波曲纹、鳞纹、蕉叶

纹、羽翅纹等。



火纹 


火纹旧称圆涡纹、沃纹或囧纹





这一纹饰出现较早,商代早期火纹已经很普遍,比如柱上都有装饰火纹,而且有明确的火焰。火纹的流行时间持续很长,从夏代晚期直至战国,尽管变化不大,但从未间断过。火纹除单个作为图案外,还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与之配合的纹饰有龙纹、四瓣目纹、雷纹等。



几何纹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的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



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但在早期作为主要

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

这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饰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

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人物画像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



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化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

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

等战争场面。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其他 


这一部分纹饰包括人面纹、贝纹、绹纹。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