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书画世界】《北齐沙丘东城邑义人等造像记》书法艺术述略

发布时间:2020-01-03       浏览次数:669 次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19年11月号

文 _ 张爱民 秦克锋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山东兖州出土一块北齐时期的石刻,其内容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密切关系。从书法维度

来看,它属于“经派”书法,反映了北齐时期的书法艺术概貌。

关键词:北齐;兖州沙丘城;造像记;经派书法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化中坚人物,如唐代王维、宋代苏轼、元代赵孟 、明代文徵明等人与

佛教都有密不可分的因缘。有的干脆遁入空门,如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民国时期的弘一大师

等。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哲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诗格、绘画等艺术创作,

特别是对书法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除了教义方面的影响外,佛教对书法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名山大川中刻写

大字佛教经籍,例如在泰山经石峪石坪上刻写《金刚经》,在铁山刻写《大集经》,在峄山之

巅刻写《文殊般若经》。以上摩崖刻经皆字形硕大雍容回纡,与在纸上的书法经典完全不同,

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刻写小字佛教经典,一般为全文刻写,细致精审,如河北涉县

娲皇宫刻经和北京房山云居寺刻经。再次是抄写佛经,其表现多为纸本墨迹,如敦煌藏经洞中

发现的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经卷,其书法艺术与传统“二王”法帖、秦汉碑版有很大不同,是一

种新异的用笔方法和书法样式。最后一种形式就是造像题记。在造像工程中,为了区分不同的

出资人和表达造像的目的,在主体工程—刊刻佛像完工之后,工匠会在造像附近的石壁上刻上

一段文字记述对佛的尊崇和出资人的期冀,例如《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姚伯多

造像记》等。本文要说的《北齐沙丘东城邑义人等造像记》(简称《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

就属于这种情况。


《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原石(却野提供)


    凡事都有兴衰过程,佛教也不例外。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法难”,分别在北

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时期。在灭佛过程中,统治者除了没收寺院田产、驱

赶僧尼还俗外,还大肆焚烧佛经、砸毁佛像。这些被毁坏的佛像残躯碎石往往长期暴露于荒寺

野外,待“法难”过后,才被虔诚的信徒收集、掩埋。近年,在山东青州、山西五台山和甘肃

泾川等地出土了大量佛像残躯窖藏,直接反映了佛教在历史上的兴衰历程。有的佛像残石被附

近的百姓用来修路、修桥和盖房等。在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桥墩、桥梁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废

弃的碑刻、画像石、造像或题记等遗迹。也有的佛像残石被扔入河水中,掩埋于泥沙之下,无

人知晓其下落,也无任何文献记载。出土于兖州泗河南大桥西侧河道中的这块北齐残石就属于

最后一种。


    这块造像残石是金石爱好者李永军先生于1993年发现并保护的,并于次年捐献给兖州博物馆。

此题记为横式,高0.38米,宽1.41米,左侧稍残,存字26行,行8字,全文为:


    盖惟三空明澈,六度凝清,理协亡言,行侔实际。逍遥无得无住□(之)所,纵容一道一原之

中。挺志高悟,特钟玄旨;风仪韶峻,厥趣萧然。汤汤焉,亹亹焉,复何言哉!若夫邑义人等,

品第膏腴,琼华玉闰。亭亭素月,明明景日。以大齐河清三年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优婆夷、

比丘尼之寺,率彼四众,奉为太上皇帝陛下、师僧父母,俾闰含灵一切有识。于是法堂魏魏,廊

庑赫奕,磊硌而重叠,峨峨以连属。又乃敬造阿弥陀连座三佛,日轮将坠之彩,俄影余光之色;

四大海水之眼目,五□(须)弥山之豪相。夷徒花萼,道气消扇。尼□琬琰,显美正观。词(以下

残)


    据题记记载,此石原在“沙丘东城之内优婆夷、比丘尼之寺”。沙丘即瑕丘,为古兖州所在地。

优婆夷、比丘尼寺就是女寺。据赖非先生考证,北朝时期的女寺很少。此为其一,反映了兖州佛教

的繁荣昌盛,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1]



《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拓片(李永军提供)


    造像题记的命名一般都根据功德主姓名确定,如《始平公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等。这

块残石中的功德主姓名缺失,所以其名称至今没有定论。《中国书法全集·北朝造像题记》称其为《

北齐河清三年造像记》,这个题目不能区别于同年所刻的其他造像题记;而且,根据专家考证,此造

像记并非刻于河清三年(564),而是稍后的时间,所以此名称并不恰当。《兖州市志》中有时称《北

齐造像刻石》 [2]746 ,此名称包含范围太大,涵盖了北齐的所有造像题记刻石;有时称之为《北齐

沙丘城造像残碑》 [2]970 ,此名称亦不妥当,因为它并非碑刻,而是造像题记。毛远明编著的《汉

魏六朝碑刻校注》称其为《邑义人等造像记》。[3] 邑义,又称义邑、邑会、法义,是指在家佛教徒

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邑义的构成少则十数人,多则有500人以上者。由于人员

众多,造像题记后面会专门列出每个人的名字和身份。这个名字比较符合造像记的命名格式,但也会

与其他题记名字重复,因为当时的邑义人等造像记颇多。例如《语石》记载有《东魏邑义人等造像》

 [4] 、《燕赵碑刻》 [5] 收录《丰乐七帝二寺邑义人等造像》,其简称都是《邑义人等造像记》,

不易区分。综合对比,笔者以为加上朝代和地名更具有区分度,权且命名为《北齐沙丘东城邑义人等

造像记》,简称《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此命名不会与其他造像题记重名,区分度较为明显。


    与出土的其他造像题记相比,《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残损较少,字数较多,内容更为丰富,

并且书法艺术精湛,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北齐时期的书法上承魏晋楷体,下开隋唐欧虞褚颜楷书。

对比此造像书法和钟繇小楷书法,二者皆端雅宁静,雍容有度。可以看出,此题记书者即、使没有直接

临摹过钟繇小楷,也间接学习过钟体楷书,所以整体气息相近。造像题记有界格,比钟繇楷书更显整齐

和规则。


    此造像题记结体宽博,用笔精到,毫不雷同。下面仅以点为例来说明它丰富的艺术性。从造像

题记整体来看,点在其中数量最多,单独的点珠圆玉润,有的呈梭形,如“亡”字;有的呈三角形,如

“凊”“悟”等字,或呈钩形(如“为”的左上点),变化多端。一个字中若有两个点,则距离较远,

遥遥呼应,如“逍”的左右两点,“凊”字的上下两点。如果有3个点,则从大小、方向、方圆、长短等

各方面变化,避免趋同,如“彩”“法”等字中的点就是如此。若有多个点,则分布如繁星,目不暇接。

“齐”字可看成11个点的组合;“然”字则有9个点,下部4点为行书笔法,与上面的5个点相映成趣。另

外,在处理点和其他笔画的关系时,书写者别具匠心,连断自如,或实连(如“旨”“言”“六”等字),

或虚连(如“玄”“亡”字),或映带(如“沉”的第三点和第四点),从中可以看出书写者的高超书法

技巧。


    王学仲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碑、帖、经书分三派论”的书学观点,即中国书法在碑派、帖派

之外,还有经派书法。经派书法包括摩崖大字刻经、小字刻经、抄经、记等多种形式。此造像题记书法和

当时流行的经体书法同类。它的书法面貌和经石峪《金刚经》、铁山《大集经》同属宽博大气的经体楷书,

只是字形大小不同。它和河北涉县娲皇宫的刻经字形极为相似,大小和风格也非常接近。作为造像题记,

《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与《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有极大差异:一种是圆笔,一种是方笔;

一种大刀阔斧,一种刊刻精致。其书法风格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记尚没有形成经

派书法的特征;到北齐时期,这种特征日益明显,形成了造像题记与碑派书法、帖派书法三足鼎立的格局。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