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西魏 · 宜君福地道教石窟

发布时间:2020-08-01       浏览次数:745 次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1978年左右拍摄 @靳之林

 

 01 福地
中国


道家有七十二福地

福地是道教仙宇的一部分

以名山为主景

或兼山水

道家七十二福地

......

宜君福地

......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等高线坐标图

 

经纬度: g109°13′51.32″, 35°23′27.61″(GCJ-02坐标)

K码: 8trv3qeut

 

福地村

宜君福地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五年

因发愿文涣漫不清
石窟其开凿发愿因缘还待探究

......

 

查阅相关宜君福地石窟资料

书籍、文博期刊多介绍

“宜君福地石窟是我国目前所知北朝时期

有纪年最早的 佛道混合 造像石窟

 

但因本人不了解全国佛道石窟总数据

这定义暂不为参考

......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远景 |  @YangMing 2018.10.28


宜君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著称。宜君古属雍州地,东晋苻秦于祋翊故城设宜君护军。北魏罢护军,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后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隶东秦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隋朝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唐代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属宜州。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宜君县志》插图

       

       西魏宜君福地石窟,位于宜君五里镇原福地村东,石窟座西朝东,窟内发愿文载石窟开凿于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这是中国西魏时期现遗存罕见的道教石窟。

       福地,很容易让人想起道教的“福地洞天”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惜,宜君这处适合君王避暑胜地的“福地”并没有列入道教的“七十二福地”。翻阅《宜君县志》、前蜀《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亦无记载。

现今石窟村庄附近亦无道观、庙寺遗址,查阅宜君县志,河川下游约几公里处有一处“道官寺遗址”,不知其遗址文化与渊源于此福地石窟是否有关联。
       原在陕西延安地区工作后调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靳之林先生,于1978年实地考察过宜君福地石窟,并拍摄、记录、绘制、拓印了一些资料。其于1982年编辑出版了《延安石窟艺术》画册,书中将此石窟称为“牛家庄石窟”。其实这并未有错,因这附近有村名为“牛家庄村”,以村名称谓古迹名为考古界常用,后因附近还有一处北朝石窟,或为便于二者区分记录,今常称此石窟为“福地石窟”。《延安石窟艺术》画册重点是石窟造像艺术摄影,其靳之林先生考察的速写笔记、拓片资料并没有刊登,只刊登了七幅照片影像,附有一段介绍:“宜君县牛家庄石窟,位于牛家庄福地水库断崖上。窟内宽1.78米,深1.30米,高1.50米。洞窟形制为方形平顶。凿于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洞内后、左、右壁正中各雕一龛造像。右壁造像已坍毁,尚存火焰龛楣、交龙、数小龛坐佛和山岳中的双鹿、猴子等;后壁佛龛左侧为高浮雕佛传故事,左壁佛龛龛楣上部浮雕持腰鼓、手鼓、横笛、长箫、琵琶、筝、箜篌的七伎乐天,佛龛左侧为供养人题名,第二层雕挽手持团扇的两个少女和一组裸体格斗相扑,洞窟雕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生活。雕刻造型风格古拙、纯朴。”
      李淞先生《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文载:“遗憾的是,作者(靳之林)当时没有看出窟中右壁(文中称左璧)的内容实为道教,而是混同于一般的佛教造像,并将像主的图像误认为“佛传故事。”
      本文按:或许是李淞先生只看见《延安石窟艺术》画册介绍文的误理解,或许这是画册责任编辑章东罄先生的问题,因靳之林先生考察福地石窟时,拍摄了石窟影像照片,并绘有速写稿,稿中描绘有供养人与题记,左壁题记“道士”、“道民”后壁主壁发愿文都有抄录,或其是靳之林先生认其为佛道石窟。用佛教造像术语描述道教造像,这类现象至今学术界与专业书籍都常用,因大家对北朝道教造像了解甚少。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考察速写搞资料 @靳之林

 

1982年底,延安市地区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普查资料刊载此福地石窟名为“宜君道教石窟”。后于1985年编辑了《延安宋代石窟艺术》画册,画册文载:"宜君道教石窟,位于宜君福地水库南侧,西距宜君县城十五公里。窟高两二米,宽一点八米,深一米。石窟前壁残损严重、可见的装饰纹样为莲瓣尖拱式龛楣和火焰、龙纹等。窟正壁释迦牟尼像,龛楣上雕一-排半身浮雕像,共十尊,上有七个伎乐飞天,其神情专注,皆作奏乐之状,左侧由上而下为四铺造像,一、二层坐佛,三层左为两侍女;右为两个正在摔跤的男子;四层为供养人,旁有题记“道士吕清黑”。“道民□曹□永兴”等字样;供养人服饰形象及题记字体,均属北朝风格。“永兴" 系北魏孝武帝元修在公元五善二年十二月所改年号,但在同月又改元为“永熙”,故是否即此年号,待考证。窟外右侧壁雕一组骑马出巡图,虽刻出大概轮廓,但乘马人和马的形象却很生动,边有装饰纹样,与云冈石窟常见的边沿纹饰相间。石窟不大,且破坏严重、但由于时代较早,形式特殊,故有研究价值。"
       书中文用“永兴”作为北魏年号来定义石窟开窟年代。1985年,王子云老师《陕西古代石刻雕塑》、198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的《陕西名胜古迹》都采用《延安宋代石窟艺术》书中此“北魏”信息,定义宜君福地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1985年,王子云老师编著的《陕西古代石刻雕塑》定义此窟为北朝道教石窟,同时描绘了主龛造像的发簪信息,这些记录很是珍贵,文载:“陕北宜君县北魏道教石窟的发现,说明陕北宗教石窟造像,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创始了。石窟位于宜君县城东北约三十公里普济水库的北岸。据说在未修水库以前,附近还有其他的石窟,现在只存此一窟,且已残破不全。石窟的雕刻内容,多沿用佛教照相形式,只在服装上有道教的一些装扮,但又不同于其他的道教造像常有天尊像的出现。这里的造像不仅佛龛是模仿佛教,梁龛内造像也多是“一佛二菩萨”的形式。
       图中是由内向外看窟前壁的残余部分,可看出有一个较大的龛内只雕出单一的坐像,虽然简单,但都是北朝雕刻造像的典型形式。身体品质衣纹为平行排列的阴刻线,形象古拙,具有北朝早期风格。
       龛中主像交脚盘坐,形象服饰也都是佛教造像所常见的,只是发髻上所用的簪子具有道教的形式。龛楣上雕有一排半身浮雕像,显然是收到北朝石窟龛楣常见的七佛的形式而雕出的,再上方,有七个凌空翱翔的伎乐,飘带向上扬起,似双翼在飞舞,显得轻松活泼,这中形式即在佛龛飞天造像中,也是不多见的。
       1997年,陕西省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1987~1989年)的部分重要成果在考古期刊《文博》杂志发表,称为其为“福地石窟",并有数百字的简略描述,文载:“福地石窟,位于宜君县五里镇福地村东(福地水库中心岛),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砂石质,单窟面宽1.78、高1.29、进深1.25米。窟平面方形,平顶,窟前壁残损,其余三壁均开尖拱龛,后壁主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楣雕一排十尊半身像,再上刻七个伎乐飞天。左壁龛内雕天尊道教造像,右壁龛内造像无存。各壁面还浮雕坐佛、供养人骑马出行、鹿、猴、瑞禽、蟾蜍,双鹤、双龙等。发愿文中有:“道士吕清黑,道民功曹孟永兴,妻白颜容”题名。该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佛道混合石窟。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高大伦先生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 陕西分册》书中,对宜君福地石窟的描述,几乎完全抄录考古期刊介绍文。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北又新发现了一批石窟信息,文物单位精心整理出版了《陕西石窟内容总录 · 铜川卷》精装本,并亦描写福地石窟为佛道混合石窟。但编辑整理框架,照片、拓片、线描、录文很是规整专业,值得学习参考。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原址考察 WangPing 2018.10.28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原址考察 WangPing 2018.10.28


 02 考释浅析

陕西西魏宜君福地道教石窟


石窟地域偏僻

一直鲜为学界所知

近代道教专著石窟书籍也鲜为刊载

学界知者甚少全国佛道石窟稀少

道教石窟亦凤毛麟角

北朝时期道教石窟现存亦十分罕见

当代外来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研究兴盛

本土道教文化艺术研究凋零

本土文化应需倍加关注传承


陕西

宜君西魏道教福地石窟尤为珍贵
石窟已从原址切割搬迁至馆藏
这更让人鲜为人知


宜君

福地石窟造像独特全国甚是罕见

特虔心整理此浅析小文 香祭宜君福地石窟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外景 | @延安文物普查小组


上图为延安文物普查小组1982年拍摄。图下方为福地水库河水,图中窟龛内隐约可见石窟左壁道德天尊造像,这对石窟左壁与右壁关系有很大帮助,很多书籍左右壁关系混淆错误,有了此老照片就很容易理清左右窟壁关系。如左右壁混淆错误,后主壁两侧的雕刻纹饰与左右侧龛关系就会混淆不清。照片石窟右壁与石窟龛楣崩裂坍塌,崩裂时间,崩裂原因未知。

宜君福地湖水库,查阅《续修陕西省通志稿》、《陕西省宜君县地名志》、《宜君县详图》、《宜君县图》均未有载。1958年以前有福地村,1958年宜君县在此修水库时,将村民迁往它处,1965年10月水库竣工后命名为福地水库。

宜君福地石窟原址现今只剩下很多切割时冷冰冰打过眼的痕迹,离现湖面大约1米左右。1990年文物单位从原址切割下石窟造像搬运到县城,也许因早年技术不成熟等其它原因,整个石窟搬迁并不是很成功,石窟三壁都没有切割完整,都碎成了残碎的碎块。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石窟考察笔记 @靳之林

 

幸运的是,在延安工作的靳之林先生与文物工作者早期拍有影像,这才能让我们对宜君福地石窟有个大概的了解。现今福地石窟后壁元始天尊造像头部失佚,下落不明!铜川文物单位整理“铜川石窟卷”资料中亦未见有载有。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元始天尊全景图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元始天尊头像局部 @李淞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元始天尊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元始天尊与二真人

 

“道教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天尊有五百亿相,道君有七十二相,老君有三十二相,真人有二十四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

 

石窟主龛元始天尊造像

 

后壁主龛中为元始天尊造像,龛右侧刻有发愿文,现发愿文已涣漫不清,1990年石窟切割后,今残存2小块残件。龛左侧为香官像主王洛生供养图,今残存为3块残件。
主龛为尖拱龛,龛中元始天尊造像莲瓣头光,束发戴冠,耳长垂肩、面相长圆,额放青毫、眉目清秀,颚蓄短须,着通肩式对襟道袍,领口较高,道袍为“等距平行衣纹”。体型清瘦,禅定盘坐,手诀未知,整体雕造风格古拙淳朴。

道教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造像之时常也会刻意刻画胡须、衣冠、蒲扇(麈尾),这是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一重要区别特点之一。五胡十六国佛教造像也有少数束发类造像,但无胡须,束发头顶多为肉髻状,而道教多为道冠。

天尊左右恭肃侍立二真人,高约0.3米,真人立于覆莲座之上。旧影图中真人已残毁破损,1990年石窟切割后,现今主龛原始天尊与真人造像头部失佚,留存情况不明。

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记载的最高神,元始天尊为主神,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相传他在形成天地万事万物的自然元气之前出生,故称作元始。元始天尊在道教中是宇宙之主,也是衍化天地万物神圣而又虚无的道的象征。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右侧发愿文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主龛发愿文绘录资料 @靳之林

 

石窟主龛发愿文

 

石窟主龛右侧为发愿文,今涣漫不清,风化严重,原址切割沟现残成二块。发愿文现可见九行,字数不详,残碎难辨。早期靳之林先生实地考察有抄录发愿文,其据原址石窟录发愿文题记虽有偏误,但亦十分珍贵,这也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福地石窟早期最全的发愿文考察资料。因发愿文的重要性,虔心对福地石窟发愿文再加以细心考录,供方家参考,如有错陋,还望不吝指正,亦感谢古都洛阳文史、金石学者赵耀辉兄帮助译录。


石窟主龛发愿文

   文


大代大统元年岁次乙卯七月九日
夫靈境□天则炁豪想其相法炬
煙覆共婚是以蠢物恒滅而合照
□□□□石保令王洛生□□□
□□□□□□□□□□□□□
□□主□□□□诸□□□□□

□□□□□□含生之□□□

□□□□□□□□□□□□□

福泽成拂道

 

本文按:“大统”:是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年号,使用历时16年。元宝炬死后西魏废帝元钦和西魏恭帝元廓都没有自己的年号,因此“大统”也是西魏唯一的一个年号。

“天则”:道藏经载:“在天则有太极真人、太极仙翁、太极仙宫,掌管仙籍”,“在天则有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主生化之权,在人则存心保守我长生不死之王,即浩劫不坏元神,为圣胎根本。”

“炁”: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炁”是道教专用哲学概念。“炁”,音同“气”,但含义不同。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鹖冠子》、《荀子》、《淮南子》、《黄帝内经》等,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根据石窟造像额下胡须、衣冠与发愿文,可以定义此后壁主龛为道教造像龛。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左侧雕刻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左侧现存三块残件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左侧雕刻拓片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后壁主龛左侧雕刻线描

 

石窟主龛左侧雕刻

石窟主龛左壁因迁移切割碎残成不完整的三块,此壁分为天、地、人构图布局。

第一层,为天尊苑囿,祥禽瑞兽。有蟾蜍、玉兔、仙鹤、鹳鸟、长蛇,金翅鸟与石窟右壁龛呼应统一体。金翅鸟雕刻的如一只“公鸡”,其样式与药王山碑林藏北朝“魏文朗造像碑”上的“金翅鸟”基本相似。

第二层,为殿堂帐座。帐座内王洛生夫妇坐于胡床之上,右侧有题记“王洛生坐”, 殿堂外左右各立一手扶幡盖的侍者。右侍者瘦小穿裤似一男侍者,左侍者微胖穿长裙似一女侍者。幡盖的造型来自于伞,其原始功能不外乎遮阳避雨,其后才渐渐的成为尊贵人士的仪仗器具,做为一种礼仪上的地位尊贵象征。

第三层,为像主抚军将军石保令王洛生出行图。右前有一手持幡华侍者,侍者带冠着长裙似一女侍者,侍者手握长竿前视,幡华迎风飘动,幡华中有S形状纹饰。侍者前有题刻“像主撫軍將軍石保令王洛生乘馬時”。侍者后为王洛生妻贺兰氏,左下角有题记“妻賀蘭□□”。贺兰氏发挽双髻,身着长裙,手持一物,如“碗”,前有一罐,或许是酒坛。这或为鲜卑状行之俗,贺兰氏在为丈夫王洛生设酒状行。如 “送郎上马三杯,莫把离愁恼别怀。”之情意。像主抚军将军石保令王洛生骑于鞍马之上,头戴笼冠,身著宽袍,手握马缰,后有手持幡盖侍者护着王洛生,现今王洛生像主残毁严重只剩有马头与局部幡盖。

贺兰姓氏,早期贺兰氏出自古北方鲜卑族姓氏,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胡人的三字姓、四字姓全部要汉化,改为单字姓,如贺兰氏要改姓贺。出自赐姓。西魏赐大臣裴文举姓贺兰、东魏武定年间赐大臣苏绰之弟苏桩姓贺兰、北周赐大臣梁台姓贺兰,其子孙后裔皆袭之,称贺兰氏。此窟发愿文为西魏大统元年,推断此窟贺兰姓氏不是赐姓,应为北魏时期北方鲜卑贺兰姓氏。此对研究关中北朝少数民族迁徙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右壁龛道德天尊 @靳之林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右壁龛道德天尊线描图 @李淞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右壁龛道德天尊局部图

 

石窟左壁元始天尊造像龛

 

窟内左壁主龛为尖拱龛,龛内主尊造像为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左脚在上右脚在下,右脚跣足掌朝外,单盘坐之姿。天尊束发戴玄冠,耳长垂肩,面相长圆,眉目清秀,樱桃小嘴,颚蓄短须。修长颈脖,身披对襟黄帔,内穿道袍,其悬裳触地垂于座前。右手持一小蒲扇置于腹前,左手平握有一把麈尾,甚是罕见,至今所见发行石窟书籍与论文,都未见此窟刊登记录此左手持麈尾的描述。且天尊一手持蒲扇,一手持麈尾的造像在全国也甚是罕见。

天尊左右恭肃侍立二真人,真人侍卫启请,变化自在,天尊所处,皆随侍卫。真人头戴道冠,身穿对襟道袍,手持笏板,立于覆莲座之上,右侧真人高约0.29米,左侧真人高约0.32米。老照片旧影图中真人还存有头部,现今残件的真人头部都缺失无存。
尖拱龛顶部有十躯化生小像,化生像其皆是道气化生,非因胎育,各有司存,或侍经侍香,或散华奉言,或给仙人,或侍得道。其皆身着对襟袍。中间者形较大,左侧五躯,右侧四躯。

龛顶为飞天音乐,七生飞天各持乐器,天衣灵动向上扬起、似双翼在飞舞,髻冠各异,身姿亦各异,整体雕刻细腻精巧。这类精细飘逸形式的飞天,即使在佛龛飞天造像中也不多见。从左至右飞天音乐乐器依次为:腰鼓,齐鼓、横笛、筚篥、琵琶、古筝、箜篌。“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汉魏南北朝时期,我国西域少数民族的乐器先后传入中原,出现了“丝竹更相和”的景象和民族文化音乐大融合。此窟飞天刻画灵动有如小精灵一般布局在太极仙宫,其让整个石窟气氛充满了音律悠逸之感。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左壁龛壁左侧供养人 @王子云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左壁龛壁左侧供养人雕刻拓片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左壁龛壁左侧供养人笔记 @靳之林


道德天尊龛壁左侧雕刻

 

一层、二层,均刻二躯盘坐道像,其头戴道冠,穿对襟道袍,裙裳着地,双手置于双腿如做太极诀。

第三层,左有发梳双髻二仕女,左侧仕女右手持纨扇摇曳清风,左手挽着右侧仕女的右手,作闲庭信步之态。右侧为二角抵竞技表演者,二人均赤裸上身,着短裤,互相拉着束腰带,抬脚相钩,伸臂相搏作角抵较力竞技状。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左龛壁左侧仕女图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左龛壁左侧角抵竞技图

 

第四层,为供养道道民。右一道士戴道冠,手持笏板,穿对襟广袖道袍,题记为“道士吕清黑”;中为一道民,束发平挽青丝成髻,手持笏板,穿对襟广袖道袍,题记为“道民功曹孟永興”;左侧为道民其妻,束发高双髻,手持状形供物,内着圆领中衣外穿对襟着广袖长袍,腰间系长裙带,题记为“妻白颜容”。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道德天尊龛壁右侧雕刻 @王子云

 

道德天尊龛壁右侧雕刻

 

龛外右壁雕刻为上下刻三层。上层为交龙尖拱龛,内雕刻盘坐对襟长袍道君像;中层亦为尖拱龛,内雕盘坐对襟长袍道君像;下层左起为化主执事,化主束带冠,穿对襟道袍,双手拱于胸前,腰间系长裙带,题记为“化主孟真達”;中间造像残损,题记为“都邑主盖正生”;右造像残毁,题记为“邑主□□□”。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道德天尊龛壁左下侧仙童侍香

 

道德天尊左下侧刻一四足熏炉,炉左侧刻一叩拜仙童侍者。炉盖形似香火或为多层山峦,侍者下有一残缺题记“香火□□□”龛右下侧有题记“香火□□□”、“典錄□□□”、“典錄□□□”、“□□”等题记,因下侧残损缺失今不可考。

道德天尊,又称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道教最高祖师三清之一。由“冥寂玄通元”所化生。居于天界大赤天“太清”仙境。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洞教主。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道祖。道教宫观多有供奉,塑像持扇,象征万物化生之“太初”世纪。李唐皇室尊奉老君为其始祖。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右壁主龛现存残毁局部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右壁龛局部造像 @王子云

 

石窟右壁造像龛

 

右壁主龛为尖拱龛,此壁龛大部分残毁,天尊造像残损失佚,龛楣为火焰纹,上方刻二龙交首,两端各有二朵“莲花”图案。顶部为五小尖拱龛,左侧为小尖拱龛,二龛并列并续,现存五龛,均为单軀造像。再往左为一龛略大些的尖拱龛,内造像束发戴道冠,大耳长垂于肩,脸部略长,清秀俊美,头略倾斜,颚下蓄短须。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身穿交领道袍,道袍为等距平行绵密纹。左脚放于右脚之,作全盘坐之式,左手放于右脚心之上,右手屈肘上抬放于胸肩前,拇指与食指间似手持一物。下部分现存有二交首龙与熏炉局部。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右壁龛局部造像 @王子云


此壁龛右侧也为小尖拱龛,二龛并列并续,现存三龛,小尖拱龛造像均头戴道冠,身穿对襟道袍,下部残毁缺失。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石窟右壁龛局部@王子云


右壁大龛上部为天尊苑囿之瑞兽,山峦之下中有灵猴、对角牡鹿、无角牝鹿。与后壁主龛顶部瑞禽图呼应。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窟外左壁香官使者出巡图 @王子云


窟外左壁出巡图

 

在窟外左壁上有一队使者出巡图,虽大部分已风化,但从隐约的轮廓仍可看出马队出巡的生动形态,其样式生动古拙。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供养人题记考察笔记 @靳之林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 窟门内左侧内壁供养人题记拓片


窟门内左侧内壁题记

    文


(第一层留存八排)

功曹孟永興

主薄雷元知

录事孙元顯

西曹掾白万年

户曹掾孟善國

金曹掾盖天知

知曹掾似元道

兵曹掾□分國

(第二层留存两排)

兵曹掾石㞣龍

西曹掾羔仁歓


  本文小结   

 

北朝道教石窟在全国遗存数量凤毛麟角,“武帝灭佛”之后,西魏宜君道教石窟能遗存至今己实属难得不易。其天尊造像样式甚是珍贵,对考证我们北朝道教造像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研究我国道教宗教、艺术、音乐、礼制、军事、地理、民族迁徙等方面有着极高的研究史料价值。

汉至唐时期,中原政局分裂社会动荡,此期间中原土生土长的道教与外来佛教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因佛教深入社会各阶层得到了广域的发展,致使其遗存至今的史迹、经书、文献相对甚多,也致使研究佛教文化、佛教史迹学者甚多。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佛教文化造像研究颇热,而对于道家文化尤其是道教史迹文化的研究却相形见拙。
至今佛教研究经验艺术文化多直接被移用以解读道教史迹,这种经验也很是珍贵的,但问题是佛教与道教文化、艺术、专业术语是否可完全移以使用?道教也应有自己的教义、科戒、艺术......

希望此篇小文能抛砖引玉引,能起大家对本土道教史迹文化的关注。文化是民族之魂,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保护、传承中原本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因水平与资料有限,本文即是个人对收集宜君福地道教石窟资料的浅析考释,如有错陋,或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指正。

 

 


石窟考察小组
杨   明、王   平、侯楠山、杨   翊
于立新、刘慧乾、许   越
梁小江、高计徳、栗冰冰
题记校对协助
赵耀辉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南北朝《无上秘要》北周武帝宇文邕敕撰汇编
② 南北朝《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③ 前   蜀《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杜光庭
④ 1982年《延安石窟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靳之林编著
⑤ 1985年《延安宋代石窟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⑥ 1985年《陕西古代石刻雕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王子云编著
⑦ 1998年《中国文物地图集 · 陕西分册》文物出版社,高大伦编著
⑧ 2002年《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李淞编著
⑨ 2017年《陕西石窟内容总录 · 铜川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