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古董鉴定到底有多少黑幕?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次数:409 次

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

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

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

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1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4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

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

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

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

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

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说,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

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

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

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

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

要么就是草根专家。

而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

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

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

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

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

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

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

2
“眼学”靠不住,科学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

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

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

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

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

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

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

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说,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万年,然而送

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

“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


3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

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

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

把收藏当做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

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

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

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

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

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

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

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

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教师行业

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

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

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

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

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