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古寻珍

赏古寻珍

赫达镜头下的六朝陵墓石刻

发布时间:2017-08-13       浏览次数:1716 次

 

赫达-哈默(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她打小就对摄影充满兴趣。自1929年起,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学院攻读摄影专业三年。与大多数的德国艺术家和学者一样,毕业两年后她就计划离开逐渐被纳粹控制的祖国。通过回复一份德国摄影杂志上刊登的招聘广告(的机会),赫达获得了担任北平哈同摄相馆经理的工作。从1933年开始,她管理这家位于使馆区的德国独资商业摄影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熟的客户包括各国外交官及外国侨民。1938年合同到期后作为自由摄影师,她继续在北平工作。

 

在客居北平的十三年里,赫达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这些照片的题材包括建筑街景、工匠艺人、街头小贩和宗教民俗。她对传统工艺尤其情有独钟,拍摄了很多记录制作过程的系列影像。久居北平的她与当地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使得她可以破例参访特别的人物和景观。

 

由西方专家及爱好者所拍摄的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影像中,赫达-莫理逊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照片所截取的时空切片,组成了集体的历史记忆。通过他们的选择及对主体的呈现,摄影师们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中国形象,而这种形象主要是给西方人看的。

 

1946年赫达嫁给了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尔-莫理逊。阿拉斯泰尔1915年生于北平,是乔治-厄内特-莫理逊博士(1862-1920)之子。老莫理逊自1897年被“伦敦时代”委任为驻北平记者,旋即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权威的驻京外国记者之一。1912年老莫理逊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政治顾问,1919年更陪同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现在北京被称为“王府井路”的路,在1915到1949年的这段时间里,一直被外国侨民称为“莫理逊路”。

 

阿拉斯泰尔-莫理逊幼年即离开,直到1940年才重返中国,到北平后不久就与赫达-哈默初次相见。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最终于1946年结为连理。因为动荡的政治局势,莫理逊夫妇于1946年底离开中国。1947至1967年间他们暂居马来西亚沙捞越州,随后回到澳大利亚堪培拉,阿拉斯泰尔-莫理逊至今仍定居于此。


【六朝石刻影像背景】


本篇六朝陵墓石刻影像,是赫达•莫理逊(Hedda Morrison)于1944年接受当时纳粹德国驻汪伪政府大使Dr Woermann的邀请,在南京拍摄的资料。包括萧宏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憺墓石刻、萧恢墓石刻、初宁陵石刻等。


 

【初宁陵石刻】

 

 

【永宁陵石刻】

 

 

 

 

 

 

 【萧景墓石刻】

 

 

 

 

 

 

 

【萧宏墓石刻】

 

 

 

 

 【萧秀墓石刻】

 

 

 

 

 

 

 

 

 

 

 

 

 【萧恢墓石刻】

 

 

 

 

 

 【其它】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