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博览

收藏博览

东汉墓碑竟出自西晋墓里

发布时间:2017-08-15       浏览次数:709 次

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里,现存一通《汉故安乡侯张公碑》。为广大读者所不知的是,这通汉碑竟出自西晋墓里。

          《张禹碑》实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3年春,偃师的考古工作者对位于该市高龙镇的一座古墓进行发掘。他们在认定该墓为西晋时期的同时,却在墓中发现了一通汉碑。专家们随后对该碑文字进行了详细考释。经与史书对比,得知碑的主人当为东汉安乡侯、太傅张禹。依据汉碑惯例,便将该碑命名为《汉故安乡侯张公碑》,简称《张禹碑》。这样一来,西晋墓中竟然出了通汉碑,立时成为当年考古界的一大新闻!

刻立于东汉永初七年(113)的《张禹碑》,因被后人作过墓门,其顶部已被打成圆弧状。该碑现存部分高1.20米、宽0.72米、厚0.06米。正面阴刻隶书16行,满行25字,碑侧和碑阴无字。全碑除右上角残损6字、右下角残损1字、左上角及左侧末行残损51字外,现存的331字基本清晰可读。

         《张禹碑》拓片

碑的主人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地人。后汉书中有传。史书上说,张禹生性忠厚节俭,其父死时,他所任职的汲地官吏和百姓送来了数百万之巨的财物,张禹都没有接受。不仅如此,张禹还把自家的田地、住宅让给伯父,自己则寄居在伯父家里。东汉永平八年(65),张禹被推举为孝廉。东汉建初年间,被授予扬州刺史。在任期间,张禹几乎走遍了所属的郡县,即使一些偏僻的

地方也不例外。每到一处,对百姓的申诉,张禹都要亲自核查卷宗,察其情,明其冤。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拥戴。东汉元和二年(85),张禹调任兖州刺吏,第二年,升为下邳国相。东汉延平元年(106),张禹升为太傅,总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汉殇帝年幼,便下诏让张禹留住宫中,对其信任可见一斑。东汉永初元年(107),张禹被封为安乡侯,食邑一千二百户。五年后,因君臣不和,其安乡侯的爵位被免。东汉永初七年(113),张禹于家中病逝。

《张禹碑》的出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为确认东汉帝陵方位提供了线索。该碑虽被晋人改变了原址,但《张禹碑》出土处的晋墓,应该距离张禹本人的墓穴不远,否则,不可能成为晋墓的建筑构件。依据碑文“在陵之滨”来推断,张禹墓应该距离皇陵不远。据文献记载,洛阳城南的六个东汉帝陵中,唯汉明帝显陵、汉章帝敬陵、汉和帝慎陵、汉殇帝康陵之葬早于张禹卒年。而葬于东汉延平元年(106)的后两帝,早张禹之卒也不过7年。所以,张禹既为汉和、汉殇两帝重臣,汉安帝又曾赐予其特殊荣誉,使其依傍其中一陵而葬,合于情理。据此推断,今偃师高龙镇现存的10余座土冢,与文献记载的东汉皇陵封田范围相当,应为东汉帝陵群无疑。其周围理应还有很多陪葬墓,张禹墓不过是其中的一处罢了。   

其二,碑文与史书记载内容既可相互印证,又能互相补充。虽说《张禹碑》碑文过于精简,所述内容较为笼统,没有史书记载的准确翔实(据推测,这也可能是张禹卒后,其门人故吏仅根据记忆写就),但其上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和职务履历的记载,则为我们确知碑主的生平,提供了线索。

   比如,碑文中有“七年八月廿五日己丑公薨”一说,而《后汉书·张禹传》则载为“七年,卒于家”;碑文中有“延平之际,荣拜太傅”一说,而《后汉书·张禹传》则载为“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碑文中有“封爵安乡,忠诚是报”一说,《后汉书·张禹传》则载为“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等,由此足证该碑主人确为东汉张禹无疑。

尽管史书对张禹生平事迹的记载较为准确翔实,但却未记张禹的生年;只知道张禹卒年为东汉永初七年(113),却未载张禹诞生之年,从而也就很难推断张禹的享年。该碑碑文有张禹“七十有六,构疾不豫”,从而弥补了这一缺憾。据此推断,张禹当为东汉建武十四年(38)出生的。

其三,由于该碑文字精简,书风古朴典雅,在标示着古隶向汉隶过渡完成的同时,也开启了“八分隶书”和“庙堂书法”的先河。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