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张舜玺:习近平文物事业法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浏览次数:582 次

张舜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如何将其保护好、利用好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关。习近平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思路出发,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对文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富有深刻哲理和重大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物事业法治思想。

习近平文物事业法治思想立足我国文物国情,面向未来发展,是文物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文物事业法治思想,有助于把握文物事业法治化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法治化,有助于更多文化利益惠及人民群众。


一、习近平关于文物事业繁荣发展的论述及其理解


习近平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显示习近平对文物事业的理解上升到文化、文明的高度。文物传承传统文化,滋养现代文明。

习近平高度重视文物在凝聚文化自信上的作用,多次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也多次提到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展示中国文明大国的形象。让文物说话,能起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重要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与文化传承,有助于在立足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保护文物是发挥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大力提倡文明互鉴,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文明冲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把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习近平大力推动的文物交流与文明互鉴生动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对世界的贡献。


二、习近平关于文物事业法治化和文物事业发展内在关系的论述及其理解


文物事业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昌盛离不开法治,文物事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法治原则、纳入法治轨道,接受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在文物事业的顶层设计和文物工作的具体事务中必须严格贯彻法治精神,遵循法治原则。“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重要论述同样适用于文物事业。改革是文物事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文物领域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应当及时用法治的方式予以确认和保障;对即将开展的重大改革,应当严格按照习近平提出的“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处理。

文物领域现存问题与法治不彰密切相关。法治不彰意味着人治盛行,导致文物法律法规被肆意践踏。要从根本上破解文物领域的这些突出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文物事业法治思想,走全面法治化的道路。

文物法治是当前法治建设中的短板。目前文物领域的法治建设远远滞后于其他领域,法治是文物工作的短板。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法治建设的快车道和宽车道。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中,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文物领域的法治建设仍显现出诸多不足,欠账太多、短板突出。补短板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习近平一系列有关补齐短板的讲话、论述对文物事业发展和文物工作开展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文物领域的法治状况继续停滞不前,滞后于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将对文物事业和文物工作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现在着手补齐短板,借全面建设法治国家之东风,还不算为时太晚,尚可亡羊补牢。如果继续放任停滞,甚至倒退,那势必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洪流中被淘汰。文物事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补齐法治这块短板。

文物事业发展需借助法治增强国际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对外关系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文物事业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文物事业的对外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无论是在国外展出中国文物,还是在国外共同维护两国友好关系的场所见证,都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保障文物事业对外发展有利于国际文化体系公平合理发展。只有良好的制度正常发挥了作用,尊重各国的文化自主权,充分维护各国文化利益,各国文物事业的才能良性交流,才能促进全球文化体系的公平发展。

法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法治已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处理相关事务的主导话语。文化对外交流上更需法治精神的支持来展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由于历史上中国与国际法体系长期疏离,特别是中国在关键利益上曾经受到国际法的负面反馈,中国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领域的软实力远未形成。中华文化输出是中国在国际上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在这其中有必要彰显法治精神。


三、习近平关于文物事业法治化基本规律和重要抓手的论述及其理解


习近平的讲话、论述围绕文物事业的规律、使命揭示出了文物事业法治化的三个基本规律。

第一,严格依法保护。在文物工作上,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依法严格保护文物,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习近平的殷切期盼,其背后的法治思想是严格依法保护文物。习近平依法严格保护文物的思想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得擅自破坏文物,二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强修护。不得擅自破坏文物是文物事业的底线,是运用法治规范文物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如何修复文物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命题,习近平拨开云雾,直接抓住了文物保护的根本使命,强调“修旧如旧”。法律要重点保护文物的物理形态以及文物所处的人文环境和信息,既要防止擅自拆除、破坏等,也要矫正怠于修缮养护和不当修缮的行为,还要关注对文物文化场域也即人文环境的保护。对于不切实履行文物保护法律责任的主体,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行为后果。

第二,依法合理适度利用。在习近平看来“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保护并不是完全局限于文物的物理形态,一动不动,而是在最小干预和尽可能不改变的前提下,要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法律规制的重点在合理与适度两个方面。合理强调文物利用需有利于发展,尤其是要符合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理念。一切文物利用都应以对文物有深入研究为前提,有利于增进人们对文物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不能任意歪曲、丑化、庸俗文物的内涵。同时文物属于公共文化资源,在利用上应做到面向社会,把社会现实需要放在首位,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适度要求文物利用不能超出文物的承载能力,不能突破文物保护的底线。这要求法律调整文物利用活动必须划定适度的界限。实施利用之前,必须从保护和可持续出发,划定文物利用的承载能力。

第三,依法保障文化权益的普惠性、可持续性。习近平强调,“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这一重要论述显示出习近平深邃的文物与文化遗产权利思想。文物所体现出的文化权益具有普惠的特性。习近平强调文化保护成果依法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正是牢牢把握住了文物权益的本质。首先要承认文物权益的特殊性,在文化利益上超越了一般财产权理念,其次要强调文物权益的实现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免费西湖”是习近平文化权益普惠性思想的典型代表。经过治理的西湖,成为了普通游客市民的文化场所,真正实现了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普惠性。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文物保护利用的可持续,“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凸显了他文物事业代际正义的法治思想。

习近平文物事业法治思想还进一步提炼出推动文物事业法治化的重要抓手。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文物政绩观。敬畏心是各级领导干部重视文物工作的深层动力,政绩考评是促进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重要抓手。第二,各级文物部门守土尽责。一支敢于敢当、恪尽职守的文物工作队伍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事业法治思想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加快完善文物事业权利保障体系。妥善处理文物所涉文化利益与财产利益,在法治理念下,要区别对待文物财产与非文物财产,因保护文物而受损的财产利益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加强对文物衍生新型权利的研究,习近平多次强调的乡愁,也应从权利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加快启动文物法律法规实质性修订;落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公正公平司法,切实起到定纷止争和打击刑事犯罪的作用。

加快文物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文物管理体制应当以法治政府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认真落实整改。要在执法环节重点发力,理顺上下层级之间文物执法权的配置,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应高度重视文物市场,承认和重视市场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有所创新,为社会广泛参与文物事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文物法治宣传力度。加强文物普法宣传,围绕文物法律、重大政策、重要节庆、重要事件、典型案例和重要考古发现、文物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执法督查行动开展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建立健全守法信用记录。

加快建立文物交流的国内和国际规则。要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和文物保护的国际意识,赢得输出地人民的认可、支持和信任,展现一个负责任、重文化、爱和平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亟须从跟跑者转变为齐头并进以及领跑者;参照借鉴国际做法解决国内文物遗留问题,充分运用现有国际规则、惯例的同时,充分参与、引领国际文物返还规则,争取国家文化利益。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