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古寻珍

赏古寻珍

金石文化大讲堂&深博讲堂丨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中】-坐具与建筑:起居方式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7-08-17       浏览次数:3026 次



金石文化大讲堂&深博讲堂 |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中)

主讲:韦正    

地点: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深圳博物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们的起居方式发生了变化:

高坐具、高寝具逐渐被使用,

建筑逐渐被抬高。


🔺长信宫灯

🔺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漆器

🔺 东汉讲经画像砖-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

🔺 成都出土汉代人宴饮画像砖

🔺 山东沂南北寨东汉画像石墓

🔺 咸阳平陵十六国墓M1

🔺 白沙宋墓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 南京宫山南朝墓出土竹林七贤壁画


高坐具的使用,

无疑主要是北方推动和发展的。



🔺 《北齐校书图》(局部)



🔺 椅子    宣化唐张庆宗墓(乾符四年,877年)

🔺 棺床     宣化唐苏子矜墓(会昌四年,844年)

🔺 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浮雕和壁画

🔺 南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 巨鹿故城出土宋代家具

🔺 安伽墓石棺床

🔺 河北望都东汉墓出土石床-高18、宽100、长159厘米


🔺 辽阳棒台子东汉墓壁画

🔺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 宋 刘松年  唐五学士图

(五学士: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房玄龄、苏勖)


高坐具、高寝具的源头在西方

被中国人接受的主要是佛教的影响



🔺 德国佩加蒙博物馆藏石雕有椅子和马扎(前9世纪?)


🔺雅典CERAMIC墓碑上椅子

🔺 故宫阿富汗展印度风格的饰板上有床、椅


🔺 饰板中坐在椅子上弹奏竖琴的人物


起居方式的变化,还及于建筑,那就是

建筑升高。

席地而居的房屋必定是不高的

《北齐书》卷四十六《苏琼传》: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

(从中可见当时房梁并不高)

建筑升高当时主要是通过斗栱来实现的,

这就将中国建筑的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因此,南北朝到唐代是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 成都曾家包一号墓出土  东汉田庄画像石

🔺 山东诸城东汉画像石府第图


🔺 佛光寺大殿梁架结构示意图

🔺 佛光寺大殿梁架结构示意图

🔺 佛光寺剖面图——屋檐挑出近4米,相当于檐口到台基高度的二分之一


🔺 佛光寺构架分解示意图


从汉到唐,中国古代建筑变化的核心内容是铺作层的构建,摆脱了夯土墙,真正实现了墙倒屋不塌。这个转变是慢慢实现的,实现的动因主要也与佛教有关。

佛教要供奉佛像,佛像作站立或有坐具的坐式,中国旧有建筑是不副其用的。在夯土墙还在一定程度要作为承重墙的情况下,墙壁的升高是不可能的,因此,柱子也就不可能升高,那么,抬高房屋高度就需要通过斗栱来实现了

我们用例子简单加以说明。





🔺 高台地埂坡魏晋墓M4

这种壁画反映出两点:

其一,夯土墙是承重墙,所以壁画中的梁可以不到头;

其二,房屋升高要求不高的话,可以通过蜀柱之类的简单方法解决。



🔺 宁夏彭阳新集一号墓(十六国晚期)房屋模型,形象说明了夯土墙的承重作用



🔺 响堂山南响堂第1洞窟檐局部

🔺 响堂山南响堂第1洞窟檐复原

🔺 西安唐大雁塔门楣石中的佛殿


日本保存了不少相当于中国唐代的建筑,

可以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建筑的想象


🔺 日本东大寺

🔺 日本法隆寺


🔺 故宫建筑—注意柱子与斗栱部分的高度之比


中国建筑在南北朝隋唐走过了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阶段,之后就进入到斗栱衰落、柱子为主的时期,故宫建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说明:
此文章转自网络,其内容未经核实,

如有侵权,敬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189 3925 8986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